丙二醛是生物体脂质过氧化产生的产物,为1,3-双不饱和醛结构,化学性质活泼,具有亲电子性。生物体内,自由基作用于脂质发生过氧化反应,氧化终产物为丙二醛,会引起蛋白质、核酸等生命大分子的交联聚合,且具有细胞毒性。故在科学研究中常将MDA作为机体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的重要生理指标。
指标 | 检测方法 | 样品要求 | 询价 |
---|---|---|---|
丙二醛 | 陌凡生物-丙二醛(MDA)含量测定试剂盒 | 鲜样 |
MDA作为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,在95℃高温和低PH等条件下能与硫代巴比妥酸(TBA)反应,生成较稳定的粉红色至红色复合物,在波长532nm 处有紫外吸收,因此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。紫外-可见分光光度法是目前国内较为广泛采用的测定MDA 含量的方法。此方法的优点是仪器简单,易于快速操作、简便、成本低廉,从而被广泛采用。
MDA是一种挥发性短链小分子化合物,含两个结晶水,呈无色针状晶体,60℃下真空干燥可得无水物。相对分子量为72.06,熔点72-74℃,水溶液呈弱酸性(pKa=4.46)。MDA纯品在中性条件下稳定,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,液态或气态下完全烯醇化,形成稳定的烯酸式盐,如MDA的烯醇式钠盐等。
MDA 不仅是生物体氧化应激的标志物,同时它还具有很强的毒副作用。其毒害机制可能是它易与生物分子中的初级氨发生非特异性反应,导致分子内或分子间发生交联反应。MDA与核苷酸碱基反应形成多种加合物,如M1G、M2G、M1A、M3A、M1C、M3C。这些加合物是由MDA上具有强亲电子性的1,3-双不饱和醛基与亲核物质如赖氨酸、组氨酸等氨基酸残基和蛋白质发生反应,进而诱导DNA和蛋白功能发生改变。有研究指出,M1C不仅降低DNA的复制速度,对大肠杆菌也有致突变作用。有报道指出,MDA在体内与赖氨酸残基结合形成N-e-(2-丙烯醛基)赖氨酸或1-氨基-3-亚氨基丙烯和吡啶-二氢吡啶化合键形成的赖氨酸-赖氨酸交联,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,同时MDA引起的胶原蛋白分子间的交联反应,可能是心血管硬化的主要原因。此外,机体内过高的MDA还可引发严重的细胞毒性、遗传毒性、神经毒性、致突变或致癌变作用等。